[文化]端午節
端午節,是華人以及日本、琉球群島、朝鮮半島和越南的重要節日之一,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雖然現代端午節常常給視為是紀念東周時期屈原或伍子胥的節日,但經學者考究,在屈原投江以前,已經有在慶祝端午節的習俗了。
農曆五月剛好是仲夏疫厲流行的時節,古人稱之為「惡月」(或「毒月」)。而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就被古人稱為「惡日」,會在這天懸掛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龍船花,根據地區不同略有差別)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人們也相信如果能夠在端午節當天正午將雞蛋立起,那當年剩餘的日子都會走好運。
另外古人會在端午節時飲用雄黃酒,這是一種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的白酒或黃酒。由於雄黃在中藥藥材裡被視為解毒劑和殺蟲劑,於是古人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
傳說裡就有白素貞(白蛇精)在端午時喝下雄黃酒,結果現出白蛇原型嚇死許仙的故事。
女性也會精心製作荷包和香袋,內裡裝有白芷、丁香等,一樣是為了驅蚊辟穢的功效。
也有另一種說法,指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他們會在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龍的儀式,並把食物裝在竹筒或樹葉裡,一些投到江裡,一些自己吃。也會在鼓聲中划著龍型的獨木舟在水上競賽,即是祭祀龍神的儀式,也是吳越人自己的慶典。
是不是聽起來令人感到很熟悉的做法呢?
而古人也認為疾病是鬼神所致,所以也有在端午祭祀或貼神符以驅邪避瘟的習俗。但這些跟吃粽子一樣,都是比較晚期才出現的習俗了。在江浙,民眾會貼鍾馗像並加以祭祀;在福建,閩東一帶會祭拜五福王爺,閩南和台灣則多半祭祀各府王爺神;四川則是會祭拜瘟祖大神;西北地區則以苻堅、白起等歷史人物作為祭拜的對象。
來到現代,雖然許多習俗都沒有再繼續延續下去的意義,但至少我們應該嘗試去理解古人為何會發展出這些習俗的原因。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字有價值,你可以通過抖內給予我鼓勵:
TnG:012-9241210
Maybank:112455278431
你也可以參與討論或將文章分享出去。
你也可以「點贊」我的臉書頁面,這樣一來就不會錯過我的文章了。
你的支持會成為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感謝。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