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15的博文

简介幽门螺旋杆菌

图片
目录 前言 简介 感染途径 症状 诊断 治疗方式 总结 参考资料 前言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生存在胃部的细菌,由于有引起胃癌的可能性,以及其高感染性(印度人感染率69–75%,华人45–60%,马来人8–43% [1] ),越来越常被大众关注。 可是绝大多数的人对幽门螺旋杆菌的认识都有所缺失,因此这篇文章将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简单的介绍,好让大家可以对幽门螺旋杆菌有基本的认识。 简介 幽门螺旋杆菌是于1982年,由Robin Warren和Barry J. Marshall发现,两人也因这项发现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 幽门螺旋杆菌(学名:Helicobacter pylori)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 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 超过80%的带原者并不会表露病征。 [2] 至于幽门螺旋杆菌是寄宿在胃的那个部位,就要先了解胃的构造。 上图就是胃的构造图,顾名思义,幽门螺旋杆菌就是寄宿在 胃的幽门部 。 以下便是幽门螺旋杆菌侵入人体后,对胃黏膜造成的伤害: ① 胃内幽门螺杆菌的鞭毛在胃粘液层内部移动、并附著于上皮细胞的表面。 ② 尿素酶遇上黏液中的尿素而产生氨,中和了胃酸。 ③ 没被胃酸杀死的幽门螺杆菌在黏液层进行增殖。此外,趋化因子将周围的其他幽门螺杆菌引来。 ④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各种分解酵素破坏了黏液层,让失去黏膜保护的上皮细胞发炎(参考图中央)。此外细菌分泌出的VacA等毒素(右)、透过IV型分泌装置注入上皮细胞的反应器(effector)分子(左)对上皮细胞产生伤害,让发炎的症状恶化。 感染途径 基本上幽门螺旋杆菌是通过 食物以及饮用水进行感染 ,因此它在没有办法确保干净的食物以及饮用水的国家会更加普遍。除此之外,通过和 病人的体液交换 也可能会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 因此为了避免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就要确保干净的食物以及饮用水,尤其要确保卫生良好的进食习惯,如:公筷母匙,以避免家属或熟人之间的相互感染。 一旦感染上了幽门螺旋杆菌,就会逐渐导致以下的结果: 症状 一旦有了胃溃疡,病患就有可能感觉 上腹部会有闷痛 ,有些人甚至会感觉到仿佛有人在钻自己的肚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