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探討何謂小說書寫的《禮物》


讀完朱嘉漢的《禮物》。

朱嘉漢,1983年生,曾就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著有長篇小說《禮物》、《裡面的裡面》、《醉舟》;論集《夜讀巴塔耶》;essays集《在最好情況下》等。

一開始就有從身邊的人得到印象,這是一本相當難讀的小說,讀了後才發現這種說法還叫客氣了,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像深陷在作者建立的文字迷宮之中,整個大腦就像CPU一樣,不僅全速、還需要超頻運作,才感覺自己跟得上作者的腳步。

雖然在分類方面,《禮物》是被歸入長篇小說的類別裡,但它跟傳統的長篇小說實在有太大的不同。小說共分成兩個部分(包括作者的一篇前言),第一個部分是描述將自己流放至巴黎的四個台灣年輕人,他們以各種方式跟彼此對話和書寫,但就在這些對話和書寫之間,卻隱隱約約展示出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實際上小說的四人都使用化名,而每一個人的化名都來自極具盛名的作家、哲學家、社會學家等等,駱以軍在書後的評價中將其視為作者於書中的「底牌」之一,這點我個人很贊同,但我不認為這個「底牌」真的那麼重要。

我們當然可以詢問為何要這四人,為何不是其他。但我個人覺得真正最核心的,並非他們的身份,而是他們正在探討的內容。而通過他們探討的內容,整部書一直不斷地破壞你對小說的想像和定義,你無能為力,只能被作者的文字牽著向前(或者向後也不一定),而這種破壞又跟四個人的對話和書寫息息相關,即書中不斷重複詢問的:「何謂小說書寫?」

於是接下去就是書中的第二部分了。第二部分是上述四人匿名發表的五篇作品,但有趣的是,這五篇作品雖然冠名小說,但閱讀之時卻不怎麼像是在閱讀小說,反而更像是一篇篇的記敘、傳記,也因此閱讀完畢後,我們又在回到小說建立的循環,如何定義小說、如何定義小說書寫的問題之中。

據此再次看回作者最前面的前言:「我以發現手稿般的心情」、「我則佯裝為作者呈現了這作品」,不僅作者已死,連小說的定義都已經粉碎,甚至連我從中看到的「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是不是其實也僅僅是我個人的自以為是而已呢?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字有價值,你可以通過抖內給予我鼓勵:
TnG:012-9241210
Maybank:112455278431

你也可以參與討論或將文章分享出去。

你也可以「點贊」我的臉書頁面,這樣一來就不會錯過我的文章了。

你的支持會成為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感謝。

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