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對中華之想像的《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


讀完《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

作者郭慧英教授是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系博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碩士與學士,現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任職副研究教授。

本書原版是以英文書寫,書名為Networks beyong Empires: Chinese Business and Nationalism in the Hong Kong-Singapore Corridor, 1914-1941,之後由作者自己進行翻譯,以避免中、日文史料在多次翻譯過程中可能會導致誤讀的情況。

近年來,中共通過外宣部拉攏海外華僑及華人的情況愈加激烈,海外華人頻頻被「代表」的事蹟也時有所聞。中共這種訴諸血緣關係以將華僑和華人「統一」至自己麾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海外華人是否能夠堅守自己的立場,不被中共影響,這才是最大的問號。

郭教授在本書中正是通過研究新加坡、香港和南洋等地的「華僑」,於1914至1941年間,在面對中國官方民族主義的時候,如何應對以保障自身的獨立性。在班納迪克·安德森所著的《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中,作者提出民族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的理論,但這種政治共同體並不會因為想像而喪失任何現實意義,反而會成為凝聚民族、進而建立國家的政治手段。

而在民族主義崛起的時代,在面對民眾民族主義的「反動」時,為了應對,歐洲各官方通過「收編」民族主義,由上至下地掌握對民族的想像,以維繫其政權的正當性,班納迪克·安德森於書中稱其為「官方民族主義」。

郭教授並沒有在書中探討中國民族主義(或官方民族主義)崛起的時候,但書中的重點在於,自1914至1941年間,中國中央盡可以有自己的官方民族主義,但南洋華人卻會依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是否要跟隨這種官方民族主義的論述。書中提到的一個例子正是對日本的態度,雖然中國官方民族主義在五四運動後一貫採取反日以及抵制日貨的態度,但香港和新加坡的華裔商人卻會依據不同的經濟情況,自行選擇是否要抵制日貨。

這是因為南洋的華裔多為中國南部(即「華南」)的移民,大多數來自廣東和福建,而華南一直以來屬於中國政治邊陲之地,但通過移居海外建立的商業網絡,華南成為中國經濟的另一個特殊中心,也因此獲得一定的獨立意識,可以避免被中國官方民族主義煽動。

這是很有趣的一個論述,因為中國自二戰以後的論述,都是以捆綁全體華僑和華裔為主,認為歷史上的華僑和華裔都跟中國民族主義(或官方民族主義)站在同一立場。但郭教授卻引用各種數據指出,這種論述完全就是中國創造出來的「想像」,歷史上的南洋華商不僅沒有遵從中國民族主義,反而有可能反對其立場。

書中也有提到很有趣的一點,當現代中國為了維護自身工業製作品於是實施關稅制度時,中國一開始並沒有將南洋華商的產品視為「國貨」,而是將其視為「外國商品」。由此看來,中國的官方民族主義雖然在需要華僑(裔)效力時會訴諸血緣關係,但當需要維護中國自身利益的時候,便會視這些華僑(裔)為「外國」。
何等雙標的民族主義!

另外,書中也有指出,早期南洋華人的身份認可其實建基於語言,而非民族。也因此早期南洋華人會自視為閩、粵、客、潮等語言身份,書中就有提到客籍的胡文虎和閩籍的陳嘉庚之間的鬥爭,由此可見,早在「中國」的想像之前,南洋華裔已經有自身的「想像的共同體」了。

也因此本書對所有華人都非常重要,因為它指出海外華人可以在維繫自身華人身份認同的同時,拒絕中國「大一統」的論述。我們一直都有選擇的權利,而所謂的「中華」也絕對不是只能夠依從中國的論述,反而是全體華人都應該、也應當共同進行討論、想像之理念。據此,我們可以建構屬於各地華人的「想像的共同體」,形成多元且燦爛的華人文化。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字有價值,你可以通過抖內給予我鼓勵:
TnG:012-9241210
Maybank:112455278431

你也可以參與討論或將文章分享出去。

你也可以「點贊」我的臉書頁面,這樣一來就不會錯過我的文章了。

你的支持會成為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感謝。

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