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七條路巴剎赤腳炒粿條


粿條是另一個潮汕人用米漿製作出來的食物,故也冠之以「粿」的名字。通常是用大米磨成粉,加水調成米漿後,蒸熟後切成薄片條狀即可使用。有多種烹調方式,包括炒和水煮,包括炒粿條和粿條湯。

從網路上查到的資料稱,在原本潮汕地區的炒粿條和廣府人的乾炒牛河類似,會加入蛋、血蚶、豆芽、臘腸、蝦,再以黑醬油調味。但來到馬來西亞檳城後,由於食材保存不易,加上口味改變的原因,因此變成具有檳城特色的炒粿條,並開枝散葉到馬來西亞其它地區,形成不同地區的特色小吃,甚至連馬來人都有自己特色的馬來式炒粿條,以潮州話的音譯稱之為「Char Kway Teow」。

雖然馬來西亞不同地區的烹調方式都略有不同,但類似的是會用醬油、黑醬油和參巴醬來調味,再加入蝦仁、雞蛋或鴨蛋、臘腸、豆芽等等。

小編品嚐的是七條路巴剎的赤腳炒粿條。七條路巴剎也是檳城喬治市的美食中心,有許多「好料」的食物攤位,有機會再介紹給大家認識。

赤腳炒粿條最大的特色,就是依舊使用木炭來炒粿條,也因此炒出來的粿條香味四溢、鍋氣十足。赤腳炒粿條的老闆陳木泉炒粿條的時候,真的就是不穿鞋子赤著腳,才被人稱為「赤腳的炒粿條」,之後才把攤位名稱改成「赤腳炒粿條」。

陳木泉以前曾經接受《中國報》的採訪,說他之所以赤腳炒粿條,是因為他覺得穿著鞋子炒粿條太熱,才脫下鞋子,感覺比較涼快,沒想到成為吸引顧客的一大亮點。而赤腳炒粿條也已經傳承超過80年了,一開始是由陳木泉的父親開始在七條路路旁開檔,有了巴剎後才搬到裡面,之後傳承給他哥哥,他哥哥去世後,便由他來接手。

小編來點單的時候發現,雖然現場排了長龍,但老闆的妻子協助下單,老闆翻炒,很快就輪到小編了。整個攤位只有炒粿條一樣,可以選擇不要放蛋、加雞蛋或加鴨蛋三種。小編自然選擇加鴨蛋,站在旁邊觀看老闆翻炒,都可以感到香氣撲鼻,忍不住就飢腸轆轆了。至於味道自然沒得說,這種古早味的炒粿條方式,希望能夠持續傳承下去。

據悉老闆早上的時候會在四條路2000號咖啡店炒粿條,12點的時候才到七條路巴剎,但那一天小編10點多就遇到老闆了,不懂是小編的幸運,還是老闆的營業方式有所調整了也說不定。

對古早味炒粿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七條路巴剎一探究竟:
Pasar Lebuh Cecil, 40-48, Lebuh Cecil, 10300 Georgetown, Pulau Pinang.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字有價值,你可以通過抖內給予我鼓勵:
TnG:012-9241210
Maybank:112455278431

你也可以參與討論或將文章分享出去。

你也可以「點贊」我的臉書頁面,這樣一來就不會錯過我的文章了。

你的支持會成為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感謝。

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