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剛剛離開的世界》——跟他者不一樣是否真的是缺陷呢?
由聯經出版、金草葉所著的《剛剛離開的世界》是她的第三部作品,也是第二部短篇小說集。如果說金草葉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充滿了無法被理解的人們,那這一本《剛剛離開的世界》就是在探討,在一個「多數人應有的模樣」被定義的世界裡,跟他者不一樣到底是不是一種缺陷。
我個人認為,短篇小說在某種程度而言其實比長篇小說更難寫,因為要在短短的篇幅裡塑造世界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科幻小說要引人入勝很多時候需要花費一定篇幅對世界進行構建。但金草葉從《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到《剛剛離開的世界》,不僅每篇故事都能夠塑造出足以吸引讀者的世界觀,還能夠藉此傳達作者的核心價值觀,是我覺得她了不起的地方。
像〈蘿拉〉提出了「身體地圖」的概念,說人類的大腦會有一張「身體的地圖」,以確保大家對自己的身體構造不會有錯誤的認知,但一旦這張地圖出錯的話,某些人就會覺得自己身體的一些肢體不該存在,或如故事中的羅拉一樣,覺得缺少了一些肢體。但所謂的出錯,也不過就是多數者定義下的「錯誤」,由多數者定義的「正常」,又難道是真理、不容反駁?
類似的課題在〈瑪莉之舞〉被深入探討,故事構思了一群天生就失去視覺辨識方式的群體,他們被稱為「莫克」。對我們這些「正常人」而言,天生就沒有視覺當然是一種缺陷,但對莫克來說,本來就是沒有的事物,真的能夠稱得上是一個問題嗎?故事裡的非莫克們常常流露出對莫克的憐憫,但這種憐憫何嘗不是一種由上往下、施捨式的憐憫。更重要的是,會不會這個所謂的「缺陷」,也不過就是因為社會的多數人都沒有這個「問題」,才被認為是缺陷呢?故事最終,一群莫克掀起一場恐怖襲擊,通過散播藥劑讓非莫克們暫時性失去視覺、成為莫克,我想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結局。
這種因為社會多數人沒有,因此就被視為缺陷,在〈息影〉、〈認知空間〉、〈最後的萊伊歐妮〉進一步闡述。〈息影〉描述了一個末日後世界,由於地球表面已經不適合居住,於是一部分人類逃去太空尋找新的家園,另一部分人類則躲進地下,逐漸演化成不需要通過言語,而是通過氣味粒子溝通的能力。就在這種時候,地下人卻突然發現了「過去的人類」,還使用言語來溝通,將氣味簡單視為嗅覺的「喬安」,被視為異端乃至於有缺陷者,除了唯一的底下人朋友「瑞喜」外,被整個地下世界排斥,最終她也能選擇繼續搭上去往太空的旅程。喬安當然並沒有缺陷,但如果整個世界都只能夠遵循同一個「真理」和「邏輯」來運行時,我們又會不會不小心將普通人給同樣達成有缺陷者呢?
〈認知空間〉裡,人類建立了大規模的「認知空間」來協助人類記載知識,也因此能夠進入認知空間獲取和上載「共同知識」成為了整個世界的共識。但「伊芙」卻因為天生體弱,無法進入認知空間,反而發現了認知空間的問題,因為原本「三個月亮」的認知,卻在很短的時間經由「共同知識」被抹除。原本能夠進入認知空間被認為是「正常」,但其實反而有其缺陷之處,而無法進入認知空間的「缺陷」,在「共同知識」的抹除下反而成了優勢。
被社會認知的「缺陷」不僅正常,甚至反而可能是優勢,這點在〈最後的萊伊歐妮〉被更深入的探討。作為冒險族群「洛蒙人」的一員,「我」卻跟族群的其他人完全不一樣,軟弱、恐懼、害怕死亡,也因此「我」一直無法在自己族群裡找到歸屬感。因為一次意外,「我」被工作地點的機器人「塞爾」誤認為一個叫做「萊伊歐妮」,並被軟禁起來。有趣的是「我」在最後卻發現,原來自己就是根據「萊伊歐妮」的「鑄型」進行複製而成,而自己的軟弱和害怕死亡,也讓「我」成功撫慰了將死的「塞爾」,讓「塞爾」在平靜中「死亡」,成功完成了其他洛蒙人無法完成的工作。
不認為軟弱或失去感官是一種缺陷,也許就是作者的作品能夠溫暖人心的原因。書中另一個讓我感到溫暖之處,就是即便書中的角色可能彼此無法理解,無法待在同一個世界裡,但我們依舊可以彼此相愛。
就像〈座艙方程式〉裡,「我」的「姊姊」因為一場意外,腦中的時間感官因此和常人有所不同,外部的時間對「姊姊」而言過得飛快,也因此「姊姊」即使使用輔助器寫下一封給妹妹的簡單信件都要耗費好幾週的時間。但即便「我」無法理解「姊姊」看到的世界,兩人的時間也無法重疊,她們依舊可以因為愛而連接在一起。就像〈蘿拉〉裡,即便珍努力到最後依舊無法理解蘿拉為何非得要給自己加上一條機械手臂,但他還是接受了蘿拉用機械手臂撫摸他。
我們也許都只能活在一個個不同的世界裡,但至少,我們可以用愛彼此連線。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字有價值,你可以通過抖內給予我鼓勵:
TnG:012-9241210
Maybank:112455278431
你也可以參與討論或將文章分享出去。
你也可以「點贊」我的臉書頁面,這樣一來就不會錯過我的文章了。
你的支持會成為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感謝。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