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


讀完《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

《蕉風》創刊於1955年11月10日,先是由友聯出版社發行,總部設立在新加坡;馬來亞獨立後才遷移到吉隆坡,取材以馬華文學為主,1999年休刊。2002年由南方大學學院復刊,並改為半年刊的形式發行。是對馬華文藝有著深遠影響的雜誌。

也因此,探討馬華文學,就不能不對《蕉風》進行研究。2016年8月20至21日,台灣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與馬來西亞留臺聯總合辦了「文學、傳播與影響:《蕉風》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研討會後,由《蕉風研究論文集》出版計劃小組以公開徵稿的方式,邀請學者撰寫《蕉風》相關的研究論文,並集結成本書。

作為創刊於冷戰時期的文藝刊物,《蕉風》一開始就深受冷戰和國共鬥爭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於1949年成立,中華民國依舊退守在台灣,彼時的馬華也處於國族和民族的形成,需要思考馬華文學之後的政治認同。

正是在這種時候,一群反共亦反蔣的中國文人在香港成立了友聯出版社,並南下馬來亞,創立了《蕉風》和《學生週刊》。可見《蕉風》一開始的成立,就是為了找出「共產中國」和「自由中國」以外的第三條出路,畢竟那個時候的「自由中國」本質上也不過是獨裁統治,也難怪會有對國民黨統治失望的中國文人想要探討更為自由的文學疆域。

當時的左翼馬華文學受到共產中國的影響,強調現實主義,在國族和民族的認同上則傾向落葉歸根。反觀《蕉風》一開始就強調現代主義,並在國族和民族的認同上傾向「馬來亞化」、落地歸根的態度,貌似高舉右翼的大旗。但有趣的是,隨著主編的不同,《蕉風》在取材上也會出現在左翼和右翼之間反复的情況。所有主編同樣著重的是文學的自主獨立性,馬華文學的在地化,以及「非共」的態度。

從這點也能看出,友聯南下的香港文人,對馬華文學是有一定的期許,他們相信馬華文學可以走出迥異於中國文學的道路(無論哪一個中國),並成為世界的一個主流文學。可惜歷史的發展並沒有讓他們的期許成真,馬華文學不被馬來西亞視為國族文學的一部分,在513事件後,馬來民族主義高漲,在期許無法達成的情況下,這些香港文人最終只能選擇離去。

但他們已經給馬華文學帶來深遠的影響,甚至協助形塑了馬華人的國家認同。在現今大中華至上主義不斷瀰漫在馬華之中的情況,也許我們應該都再好好看看當初《蕉風》的創立,好好思考馬華的獨立自主性。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字有價值,你可以通過抖內給予我鼓勵:
TnG:012-9241210
Maybank:112455278431

你也可以參與討論或將文章分享出去。

你也可以「點贊」我的臉書頁面,這樣一來就不會錯過我的文章了。

你的支持會成為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感謝。

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