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LGBT群体真的不自然吗?

目录
前言
LGBT在自然界
LGBT群体的生理
总结


前言
在台湾同婚收到法律保障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保守宗教势力以及反同势力用各种手段来抹黑、诬赖以及打压同性恋群体,而这当中最常看到的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同性恋不符合自然”、“同性恋是后天的选择”,类似的言论也常常发生在双性恋以及跨性别者群体身上,真的是这样吗?

长话短说,LGBT群体的确符合自然,科学已经在许多方面都证实了这点,今天我将借此良机,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为何LGBT群体是符合自然的。

另外,也在此向邓家威先生献上敬意。在那个时代,他的出柜,肯定会给他的人生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攻击以及伤害,但是他依然坚持下来了。也因为他的努力,帮助了台湾的平权里程写下新的一章。




LGBT在自然界
很多反同人士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并没有对自然有足够的认识,却又很喜欢用自然来尝试论证自己的偏见,好比说其中一个常听到的就是LGBT行为只存在于人类群体当中,动物群体里没有这样的行为。

错!

加拿大生物学家布鲁斯·贝哲米在1999年发表了一分有关检阅接近1,500个动物物种同性性行为的文献,涉及物种从灵长目到棘头动物门都有,还有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数据已经是因为保守势力强大,因此许多动物学家因为惧怕触犯禁忌而无视或歪曲他们的观察结果,不然能够观察的数量也许会更多。

除了同性之间,动物也被观察有同性和异性兼有(就是双性恋)和变性行为的迹象,这些迹象除了性交以外,也出现了包括爱慕、择偶倾向以及幼儿监护行为。也就是说,动物不仅有同性、双性的性行为,甚至也会缔结长期的同性性关系,甚至会出现同性动物收养孤儿的情况。好比其中一个最出名的例子就是,纽约中央公园动物园的南极企鹅——罗伊与塞咯,便是一对同性伴侣,他们之后更是孵化并收养了一只雌性企鹅探戈。当然拥有稳定同性伴侣的动物也不局限于那些一夫一妻的动物,以绵羊为例,有8%的公羊在雌雄都充分的情况下依然会选择雄性作伴。至于那些本来就是雌雄同体的动物更是全数都有双性恋倾向,对它们而言同性性行为根本就不是问题。

在变性方面亦是如此,先不提自然界中通常打扮地花枝招展的多为雄性,有许多种动物的雄性会刻意伪装成雌性,以便和这些雌性搞好关系,获得交配的机会,好比说某些乌贼、蓝鳃鱼、海豚以及海马等等。也有某些动物可以在雌雄之间进行转变,好比说小丑鱼,一旦族群当中的雌性死去,那么族群当中便会有一只雄性转变成雌性。所以《Finding Nemo》当中的小丑鱼父亲,其实应该被称为母亲才对。

也因为最近一直被自然界打脸,某些反同人士也学聪明了,他们开始改变说辞,说即使自然界有动物进行同性性行为和变性,也不代表同性性行为和变性就是天性,更标榜这些性少数行为都是可以被后天改变的。

可惜的是,还是错的。


LGBT群体的生理
虽然目前来说,对同性恋、双性恋甚至跨性别的成因都还未完全厘清,可是科学目前的定论就是,同性恋是天生的,双性恋以及跨性别虽然还未明确,不过也不是个人的意识可以改变的行为。

同性恋
在对同性恋进行的研究当中,科学家发现到了几个疑似同性恋基因的段落,好比说中国就有科学家发现去除白老鼠的某些基因后,那么这些老鼠就会变成同性恋。(来源

也有科学家认为其实同性恋是属于表观遗传学调控的部分,什么叫表观遗传学?简单地说,就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调节基因的表达。举个例子,工蜂和蜂后虽然大小体型都不一致,可是其实两者的DNA序列其实是完全一致的,只是看成为蜂后的基因有没有被激活而已,一旦激活了,就会成长会蜂后,要是没有被激活,就会继续沿着工蜂的道路成长。而工蚁以及兵蚁的情况亦是类似。

也就是说,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甚至有可能是全体人类,其实都有着同性恋的基因,只是看有没有被激发而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同性恋者,不知道反同人士知道这一点之后,会不会因此对同性恋者有更多的关怀呢?

科学目前的主流也相信同性恋者对族群的延续有帮助,对同性恋者的研究可以发现,越多男性兄长,则下一个男生是同性恋的机率就越高。这其实就是大自然在节育方式发明以前,便自然演化出来的生育控制手段,毕竟人口过多其实也是灾难(女同暂时没有类似的研究)。同性恋者通常情商也比异性恋者来得高,因此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协助避免族群的分裂。除了这两点以外,由于同性恋者拥有自身子女的可能性之后仅有异性恋者的20%,他们便可以协助照顾异性恋者的孩子,这在无形中帮助了家族的延续,也因此间接维持了族群的延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并非像某些人所宣称的:“同性恋会导致族群灭绝”,而是恰好相反,同性恋本身的存在,就可以协助族群的生存。

双性恋
对同性恋的友善以及关怀很多时候都未必可以分给双性恋或者跨性别者。在这当中,双性恋也遭受许多莫名的流言以及成见攻击,也更容易遭到误解,好比说觉得双性恋并不存在,只是为了获得关注才这么宣称。我很难去想象双性恋者需要花费多少的力气才能够解释自己的存在是真实的,不过没关系,科学在这里可以帮助这些可怜的双性恋者们。

2012发表于《性行为档案》杂志(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的一项研究中,研究员便召集了一些异性恋、同性恋以及双性恋男性,然后让他们去观看色情片段落,在观看的同时他们必须连接上生理学设备以测量他们阴茎周长的变化(也就是测试他们的性兴奋度)。某些结果是预料以内的,异性恋男性观看女性的色情片段落时,性兴奋度都明显高于他们观看男性的色情片段落;而同性恋男性则获得相反的结果。至于双性恋者,则是在男性和女性的色情片段落都获得接近的性兴奋度,被双性恋视频——两名男性和一名女性主演的视频——唤起的程度也比异性恋男性以及同性恋男性来得高。

科学不但证明双性恋者的存在,也证明了双性恋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只是一个阶段”。

在一篇发表于《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论文中,丽莎•戴蒙德博士便报告了一批她密切关注了超过十年的双性恋女性,而这一批青少年时期自我认知为双性恋的女性,在之后的岁月里只有少数改变自己的自我认知成异性恋或同性恋(仅仅8%)。所以这场研究清楚表明,双性恋并非一个过渡阶段。有趣的是在这十年的研究周期里,她们对两性的兴趣程度一直在不停地此消彼长,有时候更喜欢异性,有时候更喜欢同性。

跨性别
跨性别大概是目前被攻击的最严重的性少数群体了吧,对他们的误解、抹黑以及各种打压都远远比其它行少数者来得严重许多。毕竟许多人未必听过LGBT以外的性少数群体(好比无性恋),不然就是能够接受同性恋以及双性恋,却无法接受跨性别(排跨基女的存在是我无法理解的事物)。

因此对跨性别者的研究甚至比同性恋和双性恋还要来得少,就算在Google也难以找到几篇研究结果,不过其中一个研究还是很有趣,研究员去检视顺性别以及跨性别人士的大脑,结果发现跨性别女性的大脑竟然近似顺性别女性的大脑,而非顺性别男性的大脑;跨性别男性的大脑则近似顺性别男性的大脑而非顺性别女性的大脑。还有一项研究发现,跨性别男性的CYP17等位基因分布与顺性别男性一样,与顺性别女性不同。

因此,即使我们还不清楚跨性别者的成因,可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跨性别者并非只是单纯地精神疾病,他们的生理性别的确是和他们的心理性别不一致。而大卫·利马的故事也可以告诉我们,心理性别是天生已然确立,并非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

大卫·彼得·利马 (David Peter Reimer,1965年8月22日-2004年5月5日),生于加拿大曼尼托巴温尼伯,与兄弟布莱恩(Brian)为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惟大卫的阴茎在包皮切割手术时被意外摧毁。于是,在心理学家约翰·曼尼的建议之下,他的母亲让他进行了性别重置手术,把他当作女孩来扶养。这个案例后来被约翰·曼尼发表,并且在当时被视为相当成功。人们认为这个案例是“性倾向可后天重塑”的重要证据。但之后,米尔顿·戴蒙(英语:Milton Diamond)报导利马从他在9-11岁之后开始对女性这个身分产生排斥,并且从15岁之后开始以男性的身份生活。利马公开了他的故事,来阻止类似的后天性别重塑行为。

2004年5月5日,大卫·彼得·利马在忧郁症、经济困难和婚姻问题的影响下自杀。
来源自维基百科

当然大卫·利马也许只是一个个案,也有其它的因素导致他的悲剧,可是我依然希望他的故事可以给大家带来警惕,尤其是当社会依然充斥对跨性别的歧视,甚至认为跨性别者只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大家对跨性别嗤之以鼻的时候,请想起大卫·利马的故事。


总结
说到最后,我们本来就不是用“符合自然”来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道德判断的,不然我们今天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不符合自然的事物以及行为呢?所以请不要用自然来证明你的偏见以及歧视,因为自然比你能够想象的要奇怪许多,上面所提到的雌雄同体以及性别转换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既然终性少数群体并没有犯下任何罪过,那他们要在自己房间里面做什么,又干卿何事呢?

还不如把时间和目光,放在那些被异性恋抛弃的小孩身上,毕竟这才真的是破坏家庭价值、断绝族群延续,不是吗?



我个人目前自身是有工作,所以我写文章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兴趣,暂时也没有经营付费页面的打算。

虽说如此,我写文章也需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查找资料、整理、撰写等等),也使用了我相当部分的空闲时间。

因此,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而你又愿意请我喝杯咖啡、或者吃顿饭的话,那你可以点击以下链接给予你觉得适当的金额。

https://paypal.me/linfavourite

当然如果你没办法支付任何金额,却又想要给我一些帮助的话,你也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谢谢你的阅读。

linfavourite signature

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