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狂想曲]1. 学史知兴替

目录
前言
什么是历史?
学习历史的意义
对自身文化的了解
知兴替、明得失
总结




前言
我从小学开始阅读《三国演义》后,就开始对历史故事感到兴趣。到了中学后,我又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好的历史以及华文老师,他们不止巩固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启迪了我对各个中华文化经典、尤其是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趣。而我的另一个幸运之处在于,我中学的图书馆不乏好书,我就是在我中学的图书馆里找到了《论语》、《逍遥游》、《道德经》等等先秦文化经典,虽说是不求甚解,不过也成功把所有的书籍给啃完了。从此以后,我便一头栽进了历史当中,一发不可收拾。在高中时我是理科班,本来不需要报读历史科,可是我还是自行买了历史课本自学,因为对我来说学习历史从来都没有带有什么目的,只是我自己想要学习而已。

第十四届大选至今,我看到了马来西亚社会的许多问题,包括两元对立以及威权崇拜的思维模式,这其实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最难过的是对现况无从下手、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社会的沮丧。这也让我思考到底有什么事情是我可以做的,我们的社会到底缺乏了些什么。我唯一能够做到的部分就是历史,一句古话就叫做读史知兴替,那么也许只要社会更了解历史,社会的问题自然会有所改善,这就是我决定开启历史专栏的原因。当然无可否认的是,易中天以及袁腾飞两位大师通过著作借古说今的方式,也的确影响了我,让我下定决定要借着这个专栏,让各位能够通过我的文章,更加理解我们的过去,并且帮助各位更加理解我们国家的现况,以及我们民族当前面对的困境。








什么是历史?
那么,在我们开始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就有必要先来谈谈学习历史的意义。一直以来,无论中港台抑或是马来西亚,都会有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争议。当然像我之前所说的,对我而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争议,因为我很痴迷于历史,也因此学习历史对我而言就是个兴趣,也符合了孔子所说的“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精神。可惜的是,在这世上,知之者众而乐之者稀,就算是我,面对我不喜欢的学科时,也无法做到乐之的心态,因此谈论学习历史的意义还是有其必要的。我知道这很功利,也很实用主义,可是某些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功利一些,因为这是能够让大众愿意成为知之者、接受学习历史的唯一方式。

而在谈到学习历史的意义之前,我们就需要先来谈谈另一个关键的问题:什么是历史?

我在知乎上就有看到一个我很喜欢的说法。广义来说,历史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包含了时间长河里发生过的所有事情以及行为。例如说,我今天发表了这篇文章,这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历史时刻。可是这样的定义本身就会带来问题,因为它太过宏大,包含太多时刻,也因此失去了精准,变得毫无意义。毕竟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历史时刻加起来也无法带来太大的意义,甚至在历史记载中也不会把这些历史时刻一一记录下来。也因此,历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时,其实是已经经过筛选以及编排后的结果。这就是狭隘的历史定义。在这样的定义下,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事件,其实已经不是真实的历史了,而是经过筛选以及整理之后的历史。

在这里我举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时间看作一条长长的大河,那所有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行为就是河里的一颗颗石头。有的石头大、有的石头小。绝大多数的石头都差不多跟沙子一样小,只能随波逐流,也因此极其容易被忽略;某些石头就比较大,一眼就可以看到,它们也不会受到河水的影响,凭自身的重力屹立不摇;某些石头就比较特别,看起来像水晶,自然受到注目;还有一些石头就极其庞大,不仅不可能被忽略,也不会受到河水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河水的流向。而一直以来我们所读到的历史,就是把这一些较大的、罕见的、庞大的石头从河里拿出来,然后经过排列之后,才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史学以失真为难逃之劫” ——钱锺书

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三国。三国确实是中国最混乱的时期之一,可是实际上同样混乱、甚至更为混乱的时期还是有的,例如说先秦战国时代、五代十国五胡乱华等时期,甚至三国不久后的魏晋南北朝,都是中国最混乱的几个时代。那么为什么我们偏偏最熟悉的就是三国的人物呢?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就是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于是在文学以及艺术的渲染之下,我们对三国人物的熟悉度,自然就要比中国其它时期要来得更为突出一些了。




学习历史的意义
这么来说,既然所有呈现出来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真实的历史,那还有学习历史的必要吗?个人认为是有必要的,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虽然这些被呈现出来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真实的历史,可是它们当中依然保有历史当中的重要时刻,也因此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而在探讨研究的过程当中,通过比较和分析,又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学问。例如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校,就可以发现原来我们的文化至今依然深深受到了先秦学说的影响。又例如说通过比较和分析东方和西方封建制度的相似和相异,就可以用来帮助解释为什么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而东方文化更注重群体的文化差异。当然这部分的比较和分析都是比较表面的,都是使用着以前历史学家筛选编排给我们的“材料”进行历史研究和探讨。

第二、通过研究、比较以及分析史料,找出真实历史和呈现出来的历史事件的差异,然后从这些差异当中,去理解古人“篡改”历史的原因,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我再使用三国来做个例子,罗贯中完成的《三国演义》情节基本上都遵循着“尊刘贬曹抑孙”的态度。可是如果我们看陈寿的《三国志》,就可以看出来陈寿其实对曹操、刘备还有孙权都是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这也包括了后来的诸葛亮以及司马懿,《三国志》本身甚至是以魏和晋作为所谓的“正统”。这之间的差异,个人相信是因为宋末明初,汉人屡屡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打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民自然期盼能够有一个正统汉人救世主的出现,所以宣扬自身为汉室正统的刘备,自然就会受到推崇,也因此“尊刘贬曹抑孙”的思维便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再加上罗贯中自身的寄托,以及关羽的神格化,于是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就完成了。所以在这样的分析下,我们就可以看出隋唐和宋明两个时期民众思维方式的不同,这就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对自身文化的了解
而无论是表面的一还是更深入的二,通过更了解历史,其实就等于我们对自己更加了解,也等于我们更了解了自己文化的根源:我们来自何方,扎根于何处,将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往什么方向而去。这些都是必须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后,才有可能回答的问题。而在地球村时代的当下,除了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还不足够,还需要了解自己出生地区的历史,唯有同时了解双方,才能够真正理解自身的文化。马来西亚华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文化轨迹都没有重视,甚至我们学习历史也更多是为了考试而学,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去探讨我们的根源。于是我们不去思考所谓“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利弊,却直接囫囵吞枣、照单全收。可是难道中华文化就真的都是精髓,一点糟粕也没有吗?我不那么认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历史的原因,这样一来我们才能更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华人的文化。更何况我们在身为华人的同时,我们也是马来西亚人,我们的文化根源又何止中华文化呢?我们已经酝酿出不下中港台的马华文化了,这难道不也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吗?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屡受打压的事实,我们不知道为了我们花了多大的精力才能继续在这个国家使用中文的话,我们又怎么会觉得马华文化的成功有何独特之处呢?如果我们不知道马华人的历史,我们又怎么可能会因为马华文化而感到自豪呢?

除此之外,也有人断言,历史其实就是文化的泉源,我个人非常赞同这种说法。我们今天的所有娱乐,其实都跟历史脱离不了关系,除了艺术以及文学以外,还包括了音乐、电影、小说、甚至动漫等。它们当中的人物、情节、甚至环境的构筑,我们都可以看到历史的轨迹,这些都并非完全无中生有,好比《哈利·波特》和《怪兽与他们的产地》当中出现的各种奇幻生物,就来源自中世纪的欧洲传说,而这些传说又脱胎自古老欧洲的神话。我们中华文化的四大名著,以及最近很流行的宫斗剧,无论是《如懿传》还是《延禧攻略》,其实就是直接扎根在历史事件上进行的改编。另外,在无数奇幻小说和当下流行的轻文学当中常常出现的人马族,就跟希腊罗马的神话脱离不了关系。更深入的说,我个人其实怀疑人马族的传说其实就跟游牧民族高超的骑术有关,毕竟当时希腊罗马已经开始进入畜牧的文化,也因此难免对游牧民族的掠夺感到头痛以及畏惧,这也是为什么在传说当中人马族的个性其实都相当恶劣的原因。可是同时间,他们却也对精湛骑术的骑士抱有尊敬之心,这也是贤明人马喀戎形象出现的原因。实际上在巨石强森主演的《海格力斯》电影中就有军队把骑术精湛的反抗军错认成人马族的情节。




知兴替、明得失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指历史是一切的根源,它揭示的就是事物的本质,我个人不认为这种说法有夸大的成分,无论任何事物,如果我们不知道它的过去,那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呢?既然我们无法理解它的现在,我们又怎么可能去预测它的未来呢?这也包括了一切的学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有文化史、经济有经济史、政治有政治史,这都是因为历史所揭露的本质,让我们对所有的学科都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我甚至可以说,我们人类社会今天所构筑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人类可以传承历史、立足历史,并且重视历史所带来的结果。

当我们理解了历史就是揭露事物本质的同时,我们就可以理解,学习历史其实就是学习审时度势的能力,这就是唐太宗所说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不过这种说法并非没有任何质疑的,我就有听过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时代日新月异,各种新科技以及新知识的出现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都是过往的历史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能够做到“读史知兴替”的地步呢?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很多时候即使环境变化了,我们从研究历史获得的学问,依然可以抽象运用在其它环境里。举个例子,虽然现代已经没有“皇帝”以及“王朝”的存在,可是如果我们探讨过去各个王朝的建立、兴盛、衰退,然后灭亡的过程,就可以发现这些王朝的灭亡其实都跟“人治”有关系,因此皇帝贤明则朝廷强盛,皇帝昏庸则朝廷衰败。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理解“规矩”乃至于“法治精神”的重要性,然后把这个精神运用在我们的组织、公司,甚至国家制度上,才能够确保这些组织、公司以及国家不会因为领袖无能而陷入破灭的情况。

另外,读史的同时其实也等于是在读人,毕竟历史就是许多大人物的舞台,也就符合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说法,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两句话其实是二而一、一而二的。而研读人性为什么重要,这是因为无论什么时代,人性都是基本不变的,而唯有通晓人性的人,才能真正自由遨游于这个世间,这种说法好像非常厚黑学,不过确是事实。历史上有许多大人物最终能够获得成功,其实就跟他们通晓人性离不开关系。好比说日本战国末期最重大的战役——关原之战,石田三成无论政治方面抑或战术方面都胜过德川家康。甚至后来在明治时代来到日本的德国军事顾问库尔蒙·威廉·雅各·麦基尔少校一看到由日军提供的关原之战布阵图后,也立即说出:“这场战争是西军胜出”的言辞,他所说的西军就是指石田军。当然熟悉日本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关原之战最后的结果却有所不同,扭转了整个战争趋势的原因,就是因为德川家康比石田三成更了解人性、也更能收拢人心所致。




总结
说到了这里,我们也总算把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给大略展现在各位的面前了。当然我们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自己学习历史的动机,甚至有些人依然认为历史并不重要,这都无所谓。我只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让各位有学习历史的意愿,更可以让各位看待历史的方式有更深一层的体会,最重要的是,希望可以挑起各位对历史的兴趣,让各位都可以在学习历史的路上越走越远,与各位共勉之。



我个人目前自身是有工作,所以我写文章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兴趣,暂时也没有经营付费页面的打算。

虽说如此,我写文章也需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查找资料、整理、撰写等等),也使用了我相当部分的空闲时间。

因此,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而你又愿意请我喝杯咖啡、或者吃顿饭的话,那你可以点击以下链接给予你觉得适当的金额。

https://paypal.me/linfavourite

当然如果你没办法支付任何金额,却又想要给我一些帮助的话,你也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谢谢你的阅读。

linfavourite signature

评论

相关文章